j9.com“通过培训和指导,会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更深度的理解和认识,也许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王兴兴、姜哲源通过我们这个大赛诞生。”——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直抒胸臆。
8月底,合肥刚刚落幕一场全国顶尖机器人赛事——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参赛队伍带着320多台人形机器人,与产业资本及科创平台深度互动,加速推动前沿人才与创新成果的落地和转化。
巧合的是,优艾智合的张朝辉、零次方的闵宇恒、众擎机器人的赵同阳等,落户在合肥并大放异彩的机器人“新势力们”,都曾是各种赛事中的佼佼者。
投早、投小、投科技、投长期。
对于合肥来说,“最牛风投城市”正在通过教育界的各种赛事、展会等活动,完成投资目标的筛选与锁定。对于未来的“创业大佬”来说,在这里不仅能够解决创业亟需的“钱荒”,还能解决智能训练的数据“粮荒”。优艾智合曾在这里创造过——25天成功训练机器人走路的优异成果。
技术、资本、平台,再加一味“场景”,“合肥模式2.0”,正在为机器人产业“掐尖”。
图片来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英雄的“出处” 产业的“起点”
8月23日至2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在合肥举行,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近400所高校的6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
最终,经过校赛、省赛、半决赛三轮角逐,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200余支晋级队伍,带着320多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全国总决赛,在合肥激烈开展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技术角逐。
图片来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机器人学科竞赛之一,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自1999年创办以来,已吸引全国超1000所高校、46万余人次参与。
根据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官网显示,该大赛是全国普通高等学科竞赛,早前更侧重机器人学科教育和技术指导,形式主要以比赛为主。去年开始,机器人大赛逐步升级,比赛之上,更聚焦举办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从“象牙塔”走到真实场景,加速产业落地。
今年,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落在合肥,基于本地集聚的大量高端制造企业和人才,聚焦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实战应用,重点围绕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为代表的高端制造场景,推动相关技术突破及应用落地。
图片来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高校的赛事本身也在演进——愈发注重与实际应用更贴近,更易于产业落地转化。基于本地高端制造企业与人才资源的高度集聚,合肥也正在通过此类高水平竞赛,按照“投早、投小、投科技、投长期”原则,积极发掘早期优质项目与技术团队。更重要的是,发掘培育行业领军人才,强化技术人才包括市场化在内的“六边形能力”,更快完成产业落地。
为产业“掐尖”
此次大赛依托合肥新能源产业基础,将全国顶尖的高校团队汇聚于此,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竞赛。更是一次高效的“全国掐尖”行动,让合肥得以零距离洞察机器人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动向,并直接触达与遴选未来的顶尖人才团队与项目。
这为资本提供了精准指引,可以更早地发现潜力项目、更小处布局硬核科技、更坚定地投向具备突破性的硬科技团队,从而为“合肥模式”的投早、投小、投科技、投长期”的资本策略提供清晰方向,进一步巩固合肥在机器人产业生态中的先发与引领优势。
图片来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合肥已建立一套系统化和完善化的产业资本运作机制。以“政府领投、市场跟投、围绕产业链整合上下游资源”为核心,既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战略性布局能力,又广泛激活社会资本的产业协同效应。
本届大赛期间,合肥市投资促进局、科大硅谷、国先中心联合主办“创投城市计划”机器人新质生产力路演活动。安徽具身因赛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中科米点传感器有限公司等5家机器人企业现场展开路演,省人工智能公司、建投资本、兴泰资本等省市级基金平台,以及梅花创投、云岫资本等近20家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对接。
图片来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据公开信息显示,“创投城市计划”,是合肥市于2022年创新推出的资本招商和产业培育平台,主要目的是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慢等痛点,推动资本与项目高效对接。
2024年,合肥市进一步升级打造“创投城市计划2.0”版,从单一资本对接升级为全要素资源整合平台。2025年6月,安徽省“基金地市行”活动首站与合肥“创投城市计划”开展生态共建合作,建立省市投贷联动、基金产业协同、生态资源共享三大合作机制,精准导入省级千亿基金资源,赋能合肥“6+5+X”战新产业布局。
据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创投城市计划”已开展项目对接、路演等活动600余场,帮助1400个产业项目进行融资对接,推进510个项目签约落地,获融资支持323亿元,撬动总投资2160亿元。
投资一种“生态”
合肥的产业发展思路是把“投资一个项目”和“投资一个产业”升级为“投资一种生态”。这种生态的核心在于,通过高能级平台汇聚技术、资本、人才与最关键的应用场景,形成自我强化、闭环运行的创新体系。
资本明确了具体的投资思路和方向,合肥众多高能级科创服务平台,如国先中心、科大硅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从平台侧进一步打通机器人产业从技术到成果的转化落地路径。
图片来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
国先中心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在此次大赛中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先中心系统化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载体功能,将人才、技术、场景、资本、政策等资源有效整合,形成集聚效应。”
截至目前,合肥已集聚177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涵盖近20家“大小脑”企业、20家核心部组件企业、10余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及近80家配套企业,2024年营收324亿元。
这背后得益于,国先中心创新推出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为合肥机器人产业提供场景应用和技术验证,如零部件加工平台、场景训练平台、产品测试平台和竞技赛事平台等。
2025年5月,由国先中心与瑶海区合作共建的具身智能数据预训练场正式开放。作为合肥智能机器人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核心板块,已建成共计700㎡的1:1全真训练场景,开展了10余个真实场景的数据采集和训练验证工作。
图片来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官微
训练场内,通过“场景-数据-算法-生态”四维联动模式,工业场景可1:1真实复刻仓库搬运、生产线分拣等作业环境,配备多模态具身智能通用机器人,支持多机协同作业;商服场景搭建商业导览、零售分拣、餐饮服务等实景空间,推动机器人在消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家庭场景集成智能家电、多模态AIOT交互设备,重点突破人机共融的家庭服务能力。
到2025年底,该数据预训练场将扩建到5000㎡,并面向全国征招20余家本体企业、超100台机器人,同时开训30个以上细分场景。
目前,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机器人,从精准投引到生态构建,从赛事集聚到场景开放,合肥已在全国人形机器人创新版图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根据国先中心介绍,未来,合肥将发布更多场景需求、聚集更多产业人才、转化更多科研成果,最终构建“场景吸引人才、人才攻克技术、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场景”的闭环生态。